新的研究发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资助者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昆士兰大学和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资助“一带一路”倡议(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基础设施计划)的金融家很少需要生物多样性保障。该研究刚刚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包括在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70个国家的8条跨国走廊沿线建设的数千个交通、能源和工业基础设施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下设想的六个陆地基础设施走廊纵横交错,在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的一些生态最脆弱的地区,”领导这项研究的昆士兰大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科学中心的博士生Divya Narain说。“我们主张由BRI的金融家采取最佳实践缓解措施,因为该倡议有可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我们的分析发现,该倡议的公路和铁路路线可能会影响150,000平方公里的关键栖息地。金融家的保障措施可以作为防止建筑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重要防线,”副教授Alex Lechner博士说在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和昆士兰大学可持续矿产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我们编制了BRI的资助者名单,并仔细审查了他们的政策,以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执行要求,”Narain女士解释道。“然而,BRI的大多数资助者尚未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缓解要求。基础设施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影响可能不会减弱。”
“多边开发银行(MDB)的保障措施提供了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国际最佳实践,”该研究的共同作者Martine Maron教授指出。“在对关键栖息地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国际最佳实践需要生物多样性的‘净收益’。对于可能破坏大片重要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项目而言,此类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尤其重要。”
“通过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多边开发银行的共同融资为向缺乏生物多样性保障的融资者提供了最佳实践的机会,”马龙教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