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居住在马来西亚的人们对大象和老虎等大型动物的态度的调查表明,需要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来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来自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和心理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这项调查,以研究马来西亚人对被称为“巨型动物”的大型动物物种的态度和容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保护意识、当地背景(受访者是在动物园还是在购物中心)、分类偏见(涉及的物种)和冲突严重程度。
他们在全球生态与保护(GECCO)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宣传活动可以促进马来西亚对野生动物的积极态度,并提高人们对与野生动物生活在同一景观中的容忍度。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小镇和农村三个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地点共采访了733人。受访者对当地野生动物和保护问题表现出较好的了解,并认为野生动物保护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人们对不太容易发生冲突的貘比对潜在的更危险的大象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对老虎的容忍度更低。
容易发生冲突的巨型动物物种的生存取决于人们与它们共存的意愿。许多大型野生动物物种,例如大象和大型猫科动物,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减少。这些动物的栖息地范围很广,而且它们的种群通常不能被限制在保护区内。例如,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在许多范围内的国家,发生在未受保护的人类居住景观中。虽然一项单独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估计,多达5700万人与野生老虎共享景观。其中许多野生动物物种与人类具有较高的生态重叠,这意味着当它们与人类共享景观时,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会以直接(例如对人类或野生动物的物理损害)或间接(例如对人类农作物的损害)的形式发生、牲畜或生计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不同形式的破坏)双方的成本。
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是复杂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减少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因为除个人经验或风险感知之外的根深蒂固的因素通常会影响人类对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反应。它需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层面,包括了解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以及影响和塑造这些态度的因素。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诺丁汉大学研究硕士研究生Ange SL Tan解释说:“人们可以容忍的动物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公众认为更危险的动物不太可能被容忍,正是这些动物在发生冲突时有可能受到更激进的反应,例如消灭它们或将它们移走。”作者认为,应该通过针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来教育人们。在城市环境中,应努力增强人们对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老虎、亚洲象等易发生冲突的巨型动物的长期生存,需要人们的包容和与之共存的意愿。了解人们的态度有助于设计更有效并得到各利益相关者支持的保护干预措施。